riso-amaro-poster.jpg

("Riso Amaro"《粒粒皆辛苦》,講述戰後的義大利,對未來抱著夢想者和回歸自然傳統者之間的衝突對立)

  義大利菜若是沒有了義大利麵和披薩,那還有什麼料理,可以讓他們聞名於世呢?

  很多人心裡可能想著同一個答案:燉飯(risotto)。這種義大利米食最獨特的地方,大概就在於它的烹煮方式了。凡舉西班牙、日本、中國、東南亞以及中東一帶,幾乎找不到一種米的烹煮方式是逐次將水(高湯)加入米一邊攪拌一邊煮熟的。這樣的烹煮方式使得燉飯帶有濃稠滑順的口感,因為攪動的過程會讓澱粉釋放得更多。當然,米的品種也會是左右口感的一大關鍵。

P1080307.JPG

(適合做燉飯的品種之一:carnaroli)

  在台灣常見的義大利米主要有兩個品種:arborio和carnaroli。近代開發出來的carnaroli烹煮時比arborio更不容易煮糊,有著比較扎實彈牙的口感。享譽國際的知名品牌"Acquerello",其所生產陳放了一年的優質carnaroli,也成了一些高級餐廳的愛用品。

P1080316.JPG

(經典燉飯中的經典:米蘭式燉飯)

  在義大利,鮮少有主食是像我們的排骨飯一樣,把大塊的肉-牛排也好,雞腿也好-就這樣放在燉飯或義大利麵上(味道清淡的玉米粥倒是必須配點東西吃)。但米蘭式小牛膝(ossobuco alla milanese)配米蘭式燉飯(risotto alla milanese)幾乎成了許多人對米蘭菜的第一印象。加了番紅花,外表亮麗奪目的米蘭式燉飯,傳說的起源是在1574年時,米蘭大教堂的一位玻璃彩繪學徒,將原本添加在顏料裡的番紅花加到他師傅婚宴用的燉飯裡。這樣一個小玩笑,便造就了舉世聞名的米蘭式燉飯了。

  儘管米蘭式燉飯總是和小牛膝一起端上桌,但有些人認為這樣的吃法是因為米蘭人生活忙碌,把頭盤(primi)和主菜(secondi)放一起,囫圇吞下一餐後可以快速回去工作而產生的。儘管這道菜的搭配未必像傳統派人士所說的那樣,但其它地區也確實幾乎看不到把大塊的肉放在燉飯上面的做法。

P1080311.JPG

(很不像燉飯的「碾米工燉飯」)

  義大利稻米生產以倫巴底(Lombardia)為大宗,當地自然也會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米食。而曼圖瓦(Mantova)的碾米工燉飯(risotto alla pilota),應該可以算是其中的異類。雖然同樣稱做燉飯的料理,在做法上可能會有細微差異,比如說一開始炒洋蔥應該使用奶油還是橄欖油、湯汁濃稠度和多寡等,但碾米工燉飯在根本的製作方法就差異甚大:將米加入份量和米相當的鹽水裡煮十多分鐘。接著關火,用一塊布蓋著,讓米在悶煮的過程熟透。最後拌入炒過的香腸和帕瑪森起司。米飯的烹煮過程有別於燉飯,比較接近我們用電鍋的烹煮原理,米粒會帶有分明乾爽的口感。

P1080306.JPG

(威尼斯青豆飯,春天帶來的甜美滋味)

  很多人在吃燉飯的時候,期待的是一種濃稠的滋味。但在同樣生產稻米的威尼斯一帶,米食卻有著不同的詮釋。

  對於義大利菜,常常有人的既定印象是北方吃奶油,南方吃橄欖油。但實際上,緊接著普羅旺斯的立古利亞在烹飪時往往以橄欖油為主;威尼斯菜也不會讓人感受到厚重的奶油。義大利米食當中可以說和米蘭式燉飯齊名的青豆飯(義大利文:risi e bisi;威尼斯語:rixi e bixi),就是一道清爽、滋味甜美的米飯料理。

  青豆飯的材料和一般燉飯相去不遠:米、高湯、奶油、橄欖油、洋蔥、生培根(pancetta)、起司和青豆。唯獨在製作時,會將高湯一次加入,也少了頻繁的攪動。最後會呈現出有點像稀飯,略帶湯汁的狀態。威尼斯的青豆飯和海鮮類的燉飯,適合以"vialone nano"來製作。而這個品種的米主要產需也正是維內托,也就是威尼斯所屬的大區(比較遺憾的是目前台灣尚未進口)。

  總是和濃稠口感聯想在一起的義大利米食,在不同的地區卻產生了不同的面貌。由於物產、氣候、歷史因素的緣故,許多名稱一樣的食物在不同地區可能多少都會有些差異(當然還是有些基本原則)。因此,若是哪天在義大利吃到了較乾鬆或湯湯水水的燉飯也別太驚訝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olopasta 的頭像
    solopasta

    J-Ping的美食玩義

    solopas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